在线教育,大洗牌开始了?Is Online Education in the Reshuffle Era?

教育从来不是件简单的事,更何况在线教育?关注在线教育有几年,一直看好的“传课网” 被百度收购,算是不错的归宿。从未听说过的“51talk”最近获得 5500 万美元的 C 轮投资。而从世纪佳缘出走的小龙女创办的梯子网那好网,却大裁员甚至关闭。

nahao_com_closed

腾讯科技对此的报道和分析,戳中要害: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梯子网之所以有今日之败局,主要是 “梯子网”虽然大而全,并持续烧钱,但难以建立起行业壁垒。

其一,内容上,梯子网号称有1千万道试题,但互联网上几乎不可能有独占内容,别家完全可以夺走;

其二,教师层面,其拥有大量教师资源,却成为高额成本负担。因为,大量老师产生的大量内容既卖不上价(免费),也没有足够学生去消费;

其三,平台规模优势难以迅速形成,在线教育属于慢热的产业,又跟“体制”休戚相关,平台规模增长需要几方共同成长,难度很大,时间很长。

“在线教育前途宽广,但需要长时间的运营积累和用户累计,用户的接受习惯也还要培养。龚海燕想一两年就盈利,太难,从其两年换三个商业模式就知道,她等不起耗不起,如果没有下一笔风投注入,很快玩完”。上述人士如此感慨。

另据投资圈人士透露,龚海燕在 2014 上半年就已遇到了资金困难,近几个月来,虽一直在试图融资,但最终无疾而终,无钱可烧情况下,只能裁员自救。龚海燕个人也表示,目前公司的战线很不适合创业公司,因此收缩战线,专注精力在有可能做成的项目上面,被迫重新回到 91外教

而与 51talk 低成本的菲律宾师资对比,“91外教”聘用的都是欧美教师,成本相当高。而且在网站的创新性和趣味性方面,51talk 远胜一筹:1)学习成本、课程体系、上课流程一目了然,2)注册简单快捷,3)美女帅哥外教,自主选择。而“91外教”依然是老套的设计,无多新意。

网易新闻《在线教育业1年每天诞生2.6家》这样分析在线教育市场:

2012年起国内在线教育蓬勃发展,进入2013年后,在大量风投与PE的推动下,新开办的教育网站一度以平均每天2.6家的速度诞生。整个在线教育行业进入白热化竞争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到今年上半年,国内在线教育领域投资案例共25笔,披露的投资总金额约1.97亿美元。易观智库分析师郭阳称,在线教育2013年规模在897亿元,预计2014年达到1069.2亿元。

表面看上去一切貌似风光无限美好。资本方看好的在线教育市场前景广阔、现金流畅通,是热钱理想的栖身之地;而创业者则惊喜自己进入了“少数几个没有被互联网变革的传统行业之一”,野心勃勃想要革掉新东方这样传统教育机构的命。一时间,在线教育被快速催热。

但热潮之下暗流早已涌动。一个月前,在线教育平台“梯子网”大幅裁员并宣布关停,这家网站的创始人正是互联网圈的明星人物世纪佳缘创始人龚海燕。几天后,龚海燕创立不到两个月时间的另一家教育直播平台“那好网”也无奈关停。

在一封公司内部邮件中,龚海燕称这两家网站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自己“过于乐观冒进,战线拉得太长,以至于几个月前就花光了公司融资,一直在用自己的资金支持公司运转”。

一位业内人士对本报透露,龚海燕此前曾向多家资本方,乃至新东方的俞敏洪求助,但直到最后时刻都未能成功获得注资,“主要原因还是这两家网站业务不聚焦,商业模式不清晰”该人士称,现在在线教育行业的通病就是“做互联网的人不懂教育,业务越往前推进这一弊端带来的问题越多”。

新东方集团公关总监王学文亦表示,真正做好英语教育并不容易,需要不断研发教学材料、教学方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包括教师培训等,“教育是一个时间长、见效慢、花钱多的行业,不花个十年八年基本很难出成果,想要赚快钱肯定就要出事情。

黄佳佳对此深有感触。他称 51talk 眼下正在对自身的线上课程进行标准化的归类和梳理,但是发现很难,因为“课程内容本身其实是一个很难标准化的东西,但是又必须得找专业的人去用心做,否则你就没有竞争力。”他感慨在线教育行业是“进入门槛低,生存门槛高”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刘星在过去一年多来,多次被问及如何看待在线教育以及红杉资本何时进入,“其实我们一直在观察,这个行业现在肯定有虚火,所以一定要谨慎。”他说。

而俞敏洪则认为,由于大多数公司缺乏对业务的深入了解以及商业模式不清晰,目前在线教育的主要运行模式还是在于不断有投资方愿意投钱,而投钱的基础则是不断增长的人流量,“一旦人流量无法大幅度增长,再次融资将变得极为困难。”他判断,“因为资本的短视,对教育的热度会很快下降。当有5至10家在线教育机构倒下的时候,资本很可能将撤出教育领域。

虽然过去一年平均每天诞生2.6家在线教育公司,最终真正能留下来的很可能并不多。和君咨询集团高级分析师侯瑞琦表示,“在线教育目前经历的阶段,与两三年前团购行业经历的阶段很相似,在线教育极有可能重蹈覆辙。”

除此之外,进来分羹的还有:2013年5月深圳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说客英语”;8月金山词霸推出的“好外教网”。依然都是老套的说教式设计,依然都是聘用欧美的教师,不知在 51talk 低成本的重压之下,他们还能走多久。

谷歌“本质设计”规范的图标免费下载 Free Material Design Icons

从前段时间谷歌和 Adobe 同时发布近百种语言的免费“思源字体” 我们就应感知到点什么。字体设计得不瘟不火,比通常的系统中文字体要胖有质感,比微软的雅黑要瘦,多些空灵,总之做设计的人不排斥,就是相当不错的了。

noto-free-font.png

谷歌岂止于此?从“本质设计 Material Design” 规范的推广,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谷歌要统一和引领新设计趋势的野心。在这个规范中,我们也真真切切感受到谷歌的努力和细节的把控。哪怕一个小小的图标,最好也按照我设计的来。

Material Design Icons 的简介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 iOS 字样,建议 iOS App 的开发者也来用这套图标:

Today, Google Design are open-sourcing 750 glyphs as part of the Material Design system icons pack. The system icons contain icons commonly used across different apps, such as icons used for media playback, communication, content editing, connectivity, and so on. They’re equally useful when building for the web, Android or iOS.

Action Icons
material-design-icons-action

Device Icons
material-design-icons-device

Image Icons
material-design-icons-image

免费下载地址:https://github.com/google/material-design-icons/releases/download/1.0.0/material-design-icons-1.0.0.zip

是不是感觉有点太国际范儿了,需要找点中国特色的?当然有,从阿里妈妈这里 www.iconfont.cn 免费下载中国系的类“本质设计”的图标吧。虽然有购物车,但不收费。

当你追上了 IT 的脚步,你才不会落伍 Google Inbox, is Jack in the Box?

从当初的不识字真可怕,到后来的不会英文真可怕,到现在的追不上 IT 的脚步更可怕。你有没有这样觉得?电子邮件是从互联网之初就有的交流工具,原本是从一大堆有用的邮件中找到无用的垃圾删掉,现在却是从一大堆垃圾邮件中找到有用的标注一下。后来 Gmail 有了分类功能,把邮件分成 Primary, Social, Promotion, Updates 和 Forums 几大类,来信可以比较智能地跑到各自分类中。但各种广告邮件通常每次发出的地址都不同,于是不小的一部分还是留在默认的 Primary 里,需要手动拖拽到正确的分类下。除了机器学习得不够完美之外,分类也仅局限于这五类,不能自定义添加更多。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不便。有一种强烈地需求:电子邮件已经远不止于收发一下那么简单了。

Google Inbox 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第一眼被吸引的就是清爽的 Logo 设计。

google-inbox-logo

Inbox 都可以做些什么?

1. 自动化管理,智能学习

进一步扩展了 Gmail 的分类功能,Inbox 可以学会把哪些类似的邮件归为一类,比如:购物回执聚合在一起,银行账单聚合在一起。方便一次性批量处理这些邮件。甚至可以智能学会你指定的聚合方式。

2. 摘要信息,一览无余

通常情况下收到邮件,如果有用,还要再点击才能看到关键内容,无非是看诸如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Inbox 无需你再次点击,即可看到航班信息、包裹派送进度、聚会照片及附件文档等。

inbox-nexus6-500

3. To-do 不只是简单的提醒

Inbox 提供全方位的 to-do 管理:除了适时地发出提醒 Reminders, 还会进一步给你一些小帮助 Assists。比如:去商店买东西的 to-do, 会帮你进一步显示该商店的电话和营业时间;网上订餐了,会自动显示餐馆位置的地图;在线订了飞机票,会自动给出办理自助登机的网址。

bigtopblog_fullres_600px

如果要做的事情太多,看着心烦或者比较久远的事情不需要这么早的提醒,那就让这些 to-do 们睡上一段时间 Snooze 到你认为合适的时间再蹦出来提醒你。

好了,如何尝鲜 Inbox?向这个邮箱发一封信 inbox@google.com 来获得邀请。

互联网金融 App 的免费 PSD 模板 UI Kit of Finance App

Finance_App_UI_Kit

互联网金融可谓热门,手机 App 相关的十个招聘里有九个都是招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小小的手机界面如何通过布局和颜色给用户留下简单专业安全的印象,成为首要的考虑。

这里为大家找到的一套免费的互联网金融 App 的 PSD 模板,颜色搭配专业而不沉闷,图标活泼而不花俏,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值得研习一番 :)

点这里下载:Finance_App_UI_Kit (解压密码:www.LiuRiting.com)

source: https://dribbble.com/shots/1497501-Finance-app-UI-Kit-Freebies

教育为宗,不在炫技 More Teaching, Less Tech-ing

大抵每到申请香港大学读书的季节,总会弹出一两个网友咨询 MSc(ITE) 专业的情况,说实话毕业近十年真的不了解行情了,也很久不关注“IT 在教育中的应用(IT in Education, 后用 ITE)”这个话题了。但作为师兄总不能像拒绝广告一样把对方直接拉黑,总得给出点干货建议。多数都是大学期间对 ITE 很感兴趣,但既没有 IT 成果展示和工作经历,也没有接触过教育。拿什么来吸引审阅你材料的教授们呢?东拉西扯地,还好最终还是挤出了一点建设性的指引:列出你对 ITE 的关注点,深入剖析你的思考,虽然没有工作经历和成功案例,但能提出关键性问题,也足以展示你对这一专业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于是找来香港教育局关于资讯科技教育最新消息的网页推荐给来访者,尤其提醒关注第四个资讯科技教育策略咨询繁体 | 英文),对方满意而归。而我读着第四个咨询文件,陷入沉思。

禁不住又向前翻阅了第三个咨询文件,那是七年前 2007 年 10 月的事了,继续向下翻阅,居然还保留着当年我提交的公众意见书 School 2.0: Right People in the Right Seats with the Right Tools 看着这篇麻雀体格的论文,发现当年有些观点,比如 m-learning(手机学习),现在已经趋于实现了。文中提到的 Yacapaca.com 这个网站,因为这篇文章在香港教育界的发布,导致来自香港的访问量猛增,大量的香港教师涌入体验,也不乏教育管理者。现在改版了,与时俱进,在前端友好地运用了响应式设计 Responsive Design。Yacapaca 主要提升了教学中的两大块体验:1)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小问答,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2)强大的作业相关的管理和统计,让老师从纸质作业中解脱。

反观现在热炒的互联网教育,国内的创业者们,无不走在同样的套路上,绕着同一个圈,梦想着构筑一个个新的教与学的生态系统。而 Google Classroom(谷歌教室)

Introducing_Classroom_for_Google_Apps_for_Education

同样在做互联网教育,却只选择了做“作业”这一块。谷歌有强悍的 Youtube 视频站,却并没有纳入 Google Classroom 体系中,只是整合了 Gmail(用来交流)、Docs(分发作业文件)和 Drive(文件归档)。整个系统更多的是利用谷歌现有的功能和资源,而不是样样另起炉灶。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面对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空差正在走向消失,中国教育的顶层设计是不是也应该参照前面香港教育局的咨询文件,对 ITE 在中国的发展给以正确的指引和规范?而不是散落民间商界各自为营地以被收购或者 IPO 为目的的重复建设。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ITE 的核心还是亘古不变地以“教与学”为宗,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在这个“教室”内流传下来的教学方法和惯性,是很难,甚至是几乎不可能被改变和打破的。举个微信的案例吧,一个团队利用微信的接口开发了一个 App 部署到教室内的教学环境,用来完成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演示完毕到了观摩者与 App 开发者问答的环节,一个老师问:“不用这个 App,既然大家都在教室里,直接交流不是更快更方便吗?”开发者语塞。的确,这个 App 只是在炫技,炫耀微信可以做这做那,但老师们并不稀罕。更进一步地,试问学生们希望把教室的场景再搬到教室以外的场景中吗?回到家再看老师上课时的视频?在手机上原本看动画片、日韩剧或脑残剧的时间,用来看数学老师的讲解?除了学霸,我想没有学生会看。但是作业,即便是学渣也得应付完成。利用 Google Classroom 大大提升的就是围绕作业的流程和效率。Classroom was designed hand-in-hand with Google Apps for Education teachers to help them save time, keep classes organized, and improve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IT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能成为老师和学生新的负担,如果与之前的方式相比在效率和效果上不能明显地令人愉悦地提高,还是不要劳民伤财了。

iPhone 6 和 iPhone 6 Plus 免费 PSD 原型图 Free iPhone 6 & plus Mockup PSD

iPhone6-mockup

这年头,谈互联网,必移动互联。谈手机,必 iPhone 6 噗辣死。手机 App 的发布怎能缺少 iPhone 6 原型图的包装?下面就是奉献给设计师们的 19 款免费的 PSD 图:

http://yadi.by/en/cream/iPhone6

https://dribbble.com/shots/1722842-iPhone-6-Plus-mock-up-free-sketch

https://dribbble.com/shots/1722311-iPhone-6-6-B-W-Freebies

http://www.designbolts.com/2014/09/11/free-vector-apple-iphone-6-mockup-in-ai-eps-format/

https://dribbble.com/shots/1722139-Freebie-Vector-iPhone-6-Mockup

https://dribbble.com/shots/1722076-Free-iPhone-6-4-7-inch-Template-PSD

https://dribbble.com/shots/1721575-iPhone-6-6-Plus

http://marvelapp.github.io/devices.css/ (这个赞!)

https://dribbble.com/shots/1720249-iPhone-6-6-Plus-Wireframe-sketch-Freebie

https://dribbble.com/shots/1720186-iPhone-6-Scalable-Mockups-3-4

https://dribbble.com/shots/1719983-iPhone-6-6-Plus-sketch-Freebie

https://dribbble.com/shots/1719876-iPhone-6-for-Sketch

https://dribbble.com/shots/1719471-Iphone-6-free-mock-up

https://dribbble.com/shots/1717398-iPhone-6-Scalable-Mockups-4-7

https://dribbble.com/shots/1719940-iPhone-6-Free-PSD-Mockup

https://dribbble.com/shots/1718744-iPhone-6-Flat-Sketch-Freebie-AI

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19654953/iPhone-6-PSD-Mockup

https://dribbble.com/shots/1718642-iPhone-6-Mock-Up-PSD

https://dribbble.com/shots/1719093-Mini-iPhone-6-free-PSD

做设计的小伙伴们,赶紧下载用到手机 UI Mockup 上吧,保证逼格飙升 :)

(如果上面某些链接打不开,请翻墙)

真实、故事和图话 Truth, Story and Pictures

你肯定要问,这三样东西怎么能扯到一起?而且“图话”是不是 typo 啊?事情源于一个人在网上问“移动互联网时代,怎样的互动才会真正让客户 High 起来?”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每个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面对的难题。从几十个回答中,看看排在前三个被赞最多的:

卫先生:在特定的场景下(限定的场景能保证体验的效果),通过特定的移动终端(手机,平板,随身便携设备),即时(时效性很重要,人的感觉稍纵即逝)的使用游戏性(太严肃认真的东西无法让客户轻松的  high 起来)的互动方法,有效地传递能满足客户心理需求(心理需求的满足比现实需求的满足更重要,也更潜移默化,效果却更好)的信息,互动过程中最好能产生各种的感官刺激(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互动的结果最好是出人意料的。这种快速的通过游戏性的互动不知不觉地挖掘客户心理需求并且巧妙满足的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客户的心理和感官兴奋点,让客户处在一种“爽”,“过瘾”的状态里。

一切都要以人为本,以客户的需求为本,商家就能真正达到自己需要的效果,移动互联网的场景多半是结合日常生活的,需要商家对客户的日常生活共性与购买行为等其他特征形成的个性有一定了解,必能让客户都 high 起来!

谢先生: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实是因为客户的接收渠道碎片化了,而如果想让客户密切关注企业,那只能从企业本身的互动内容入手!

我们都知道移动互联网,为什么能吸引消费者,主要是因为企业的内容能够抓住客户的心,能让客户觉得好玩,有意思,愿意分享,或者通过分享,客户能够得到一些实惠的东西,当然客户分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企业和消费者互动,这些内容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这些个性化的内容外,企业的渠道也是非常重要,是通过线上的微信微博空间等等的各种渠道发布呢,还是通过线下的自有渠道,如 DM 单子、包装、还是通过报纸、电视等发布呢?如果渠道多一些,那消费者接收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这样也会影响企业和客户的互动。

简单的说,想要让客户和企业结合到一起,我们需要企业能结合当下的热点或者企业的特色,推出企业个性化的各项活动,并且通过更多的渠道,让客户能够接收到,只有这样的互动,才有可能成功。

刘先生:借用 Dan Roam 的三条原则:
1. Tell the truth;
2. Tell that truth with a story;
3. Tell that story with pictures.

第三个,是我借花献佛的观点,无非是把墙外的东西搬到墙内而已。这三个要点看似简单,却值得深思,直戳要害。一个产品和服务要让用户 High 起来的基石,是“真实”。不是从这一点出发,后面的伎俩都是适得其反,欲盖弥彰,甚至是本末倒置。再看“故事”,成功的电视广告几乎都是在几秒钟之内营造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这远比脑白金广告中跳广场舞的老两口,来的优雅。有了情节,就有了吸引,就有了情结。American Girl 一系列产品的成功就归功于讲故事,故事中有形的东西,就是推给消费者购买的商品,而为大小女孩们营造的特有的 Party 聚会,便是从情感上的俘获。

我们说老谋子拍的电影很有画面感,看看他画的故事板就知道了,那一幅幅故事图简直就是油画。即使是姜文画得惨不忍睹,他也得画,而且画得居然还那么自信。一字千金,一图千言。絮叨半天,不如画一张图,一切明了。回到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学英语课上老师讲解 between 这个词时,用的就是画画。他在黑板上同一水平的位置左右画了两个点,然后让大家拿出纸笔各自 Draw a line between dot A and B 结果是非常出人意料的,一部分同学画的是水平线连接了 A 点和 B 点,另一部分同学画的是垂直线,恰好竖在两个点中间。正确的答案好像是垂直线。现在想想,哪个答案正确并不重要了,而是如果不画的话,这个分歧有多大?

Dan Roam 的三条原则正是他在工作交流中总结的经验,尤其在演讲 Presentation 的时候,从“真实”出发,让讲述富有故事感,辅以图画来确认、简化、强化和画龙点睛。为什么我用“图话”来对应 Picture 这个词,而不是用“图片”或“图画”?因为这里强调的是“手绘”,通过画娓娓道来,而不是谷歌百度之后的复制粘贴。这个手绘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有演讲者理解的过程。如果画不清楚,何以讲清楚?Roam’s lively visual style, hand-drawn pictures, and vivid text will help regular people overcome anxiety, carry out a vision, and perform a little magic.

(如果文中的链接打不开,请翻墙)

世界万物都是“平的”了吗?Is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flat?

当十年前托马斯·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时候,一部分人讽刺这本书是“把人们已经知道的事情说一遍,然后换个方法再说一次,最后还要多说一回”的流行读物,很大原因是当时人们并不能真切的从身边感受到这个“平”。

从个人的角度来理解,也许不够宽泛和深刻,但还是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1. 从设计的角度,如果留意智能手机的 UI(界面),你会发现 iPhone 的图标越来越简单扁平了,去掉了拟物的立体效果,淡化了阴影效果,只保留趋近单色的过渡色来稍稍体现层次感。更进一步地,安卓和 Win8 的 Metro 界面直接就用了单色;

2. 从开发的角度,在飞速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再也负担不起近乎完美地规划完整个复杂的 App,再去动工了,而是“小而美”的开始,用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方法快速完整地完成第一版,然后敏捷开发,不断迭代,逐渐走向成熟和强大。这里的“平”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产品的周期大大缩短了;

3. 从管理的角度,我们也在扁平化,小米的管理被称作是“毁三观”的:没有KPI、中间管理层很少、不开会,甚至做出的决策都不发邮件。工程师必须面对用户,必须在微博、论坛、线下等渠道与用户沟通。这里的“平”我们可以理解为,最大程度地去除中间过渡层,最大程度地直接渗透到用户当中去。

“平”在我理解,是一个围绕事物本质不断和最大化地简化发现、创造、实现和完善的过程。例如看报告,除了与会领导在职公务员会逐字逐句去揣摩,老百姓们握着手机打开新闻 App 绝不会从头看到尾,于是我们看到各种图说新闻、图说报告、图说政策,也就是现在逐渐流行和丰富起来的 Infographic

当然“平”还有角色互融、形式本身即媒体(微博)、内容本身即设计(谷歌的 Material Design)等很多思路和角度去展开和诠释,欢迎大家一起来头脑风暴

(在每一段文字的右侧有一个小加号,大家可以针对那一段直接做评论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