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 App 的免费 PSD 模板 UI Kit of Finance App

Finance_App_UI_Kit

互联网金融可谓热门,手机 App 相关的十个招聘里有九个都是招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小小的手机界面如何通过布局和颜色给用户留下简单专业安全的印象,成为首要的考虑。

这里为大家找到的一套免费的互联网金融 App 的 PSD 模板,颜色搭配专业而不沉闷,图标活泼而不花俏,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值得研习一番 :)

点这里下载:Finance_App_UI_Kit (解压密码:www.LiuRiting.com)

source: https://dribbble.com/shots/1497501-Finance-app-UI-Kit-Freebies

教育为宗,不在炫技 More Teaching, Less Tech-ing

大抵每到申请香港大学读书的季节,总会弹出一两个网友咨询 MSc(ITE) 专业的情况,说实话毕业近十年真的不了解行情了,也很久不关注“IT 在教育中的应用(IT in Education, 后用 ITE)”这个话题了。但作为师兄总不能像拒绝广告一样把对方直接拉黑,总得给出点干货建议。多数都是大学期间对 ITE 很感兴趣,但既没有 IT 成果展示和工作经历,也没有接触过教育。拿什么来吸引审阅你材料的教授们呢?东拉西扯地,还好最终还是挤出了一点建设性的指引:列出你对 ITE 的关注点,深入剖析你的思考,虽然没有工作经历和成功案例,但能提出关键性问题,也足以展示你对这一专业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于是找来香港教育局关于资讯科技教育最新消息的网页推荐给来访者,尤其提醒关注第四个资讯科技教育策略咨询繁体 | 英文),对方满意而归。而我读着第四个咨询文件,陷入沉思。

禁不住又向前翻阅了第三个咨询文件,那是七年前 2007 年 10 月的事了,继续向下翻阅,居然还保留着当年我提交的公众意见书 School 2.0: Right People in the Right Seats with the Right Tools 看着这篇麻雀体格的论文,发现当年有些观点,比如 m-learning(手机学习),现在已经趋于实现了。文中提到的 Yacapaca.com 这个网站,因为这篇文章在香港教育界的发布,导致来自香港的访问量猛增,大量的香港教师涌入体验,也不乏教育管理者。现在改版了,与时俱进,在前端友好地运用了响应式设计 Responsive Design。Yacapaca 主要提升了教学中的两大块体验:1)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小问答,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2)强大的作业相关的管理和统计,让老师从纸质作业中解脱。

反观现在热炒的互联网教育,国内的创业者们,无不走在同样的套路上,绕着同一个圈,梦想着构筑一个个新的教与学的生态系统。而 Google Classroom(谷歌教室)

Introducing_Classroom_for_Google_Apps_for_Education

同样在做互联网教育,却只选择了做“作业”这一块。谷歌有强悍的 Youtube 视频站,却并没有纳入 Google Classroom 体系中,只是整合了 Gmail(用来交流)、Docs(分发作业文件)和 Drive(文件归档)。整个系统更多的是利用谷歌现有的功能和资源,而不是样样另起炉灶。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面对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空差正在走向消失,中国教育的顶层设计是不是也应该参照前面香港教育局的咨询文件,对 ITE 在中国的发展给以正确的指引和规范?而不是散落民间商界各自为营地以被收购或者 IPO 为目的的重复建设。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ITE 的核心还是亘古不变地以“教与学”为宗,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在这个“教室”内流传下来的教学方法和惯性,是很难,甚至是几乎不可能被改变和打破的。举个微信的案例吧,一个团队利用微信的接口开发了一个 App 部署到教室内的教学环境,用来完成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演示完毕到了观摩者与 App 开发者问答的环节,一个老师问:“不用这个 App,既然大家都在教室里,直接交流不是更快更方便吗?”开发者语塞。的确,这个 App 只是在炫技,炫耀微信可以做这做那,但老师们并不稀罕。更进一步地,试问学生们希望把教室的场景再搬到教室以外的场景中吗?回到家再看老师上课时的视频?在手机上原本看动画片、日韩剧或脑残剧的时间,用来看数学老师的讲解?除了学霸,我想没有学生会看。但是作业,即便是学渣也得应付完成。利用 Google Classroom 大大提升的就是围绕作业的流程和效率。Classroom was designed hand-in-hand with Google Apps for Education teachers to help them save time, keep classes organized, and improve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IT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能成为老师和学生新的负担,如果与之前的方式相比在效率和效果上不能明显地令人愉悦地提高,还是不要劳民伤财了。

iPhone 6 和 iPhone 6 Plus 免费 PSD 原型图 Free iPhone 6 & plus Mockup PSD

iPhone6-mockup

这年头,谈互联网,必移动互联。谈手机,必 iPhone 6 噗辣死。手机 App 的发布怎能缺少 iPhone 6 原型图的包装?下面就是奉献给设计师们的 19 款免费的 PSD 图:

http://yadi.by/en/cream/iPhone6

https://dribbble.com/shots/1722842-iPhone-6-Plus-mock-up-free-sketch

https://dribbble.com/shots/1722311-iPhone-6-6-B-W-Freebies

http://www.designbolts.com/2014/09/11/free-vector-apple-iphone-6-mockup-in-ai-eps-format/

https://dribbble.com/shots/1722139-Freebie-Vector-iPhone-6-Mockup

https://dribbble.com/shots/1722076-Free-iPhone-6-4-7-inch-Template-PSD

https://dribbble.com/shots/1721575-iPhone-6-6-Plus

http://marvelapp.github.io/devices.css/ (这个赞!)

https://dribbble.com/shots/1720249-iPhone-6-6-Plus-Wireframe-sketch-Freebie

https://dribbble.com/shots/1720186-iPhone-6-Scalable-Mockups-3-4

https://dribbble.com/shots/1719983-iPhone-6-6-Plus-sketch-Freebie

https://dribbble.com/shots/1719876-iPhone-6-for-Sketch

https://dribbble.com/shots/1719471-Iphone-6-free-mock-up

https://dribbble.com/shots/1717398-iPhone-6-Scalable-Mockups-4-7

https://dribbble.com/shots/1719940-iPhone-6-Free-PSD-Mockup

https://dribbble.com/shots/1718744-iPhone-6-Flat-Sketch-Freebie-AI

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19654953/iPhone-6-PSD-Mockup

https://dribbble.com/shots/1718642-iPhone-6-Mock-Up-PSD

https://dribbble.com/shots/1719093-Mini-iPhone-6-free-PSD

做设计的小伙伴们,赶紧下载用到手机 UI Mockup 上吧,保证逼格飙升 :)

(如果上面某些链接打不开,请翻墙)

真实、故事和图话 Truth, Story and Pictures

你肯定要问,这三样东西怎么能扯到一起?而且“图话”是不是 typo 啊?事情源于一个人在网上问“移动互联网时代,怎样的互动才会真正让客户 High 起来?”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每个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面对的难题。从几十个回答中,看看排在前三个被赞最多的:

卫先生:在特定的场景下(限定的场景能保证体验的效果),通过特定的移动终端(手机,平板,随身便携设备),即时(时效性很重要,人的感觉稍纵即逝)的使用游戏性(太严肃认真的东西无法让客户轻松的  high 起来)的互动方法,有效地传递能满足客户心理需求(心理需求的满足比现实需求的满足更重要,也更潜移默化,效果却更好)的信息,互动过程中最好能产生各种的感官刺激(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互动的结果最好是出人意料的。这种快速的通过游戏性的互动不知不觉地挖掘客户心理需求并且巧妙满足的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客户的心理和感官兴奋点,让客户处在一种“爽”,“过瘾”的状态里。

一切都要以人为本,以客户的需求为本,商家就能真正达到自己需要的效果,移动互联网的场景多半是结合日常生活的,需要商家对客户的日常生活共性与购买行为等其他特征形成的个性有一定了解,必能让客户都 high 起来!

谢先生: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实是因为客户的接收渠道碎片化了,而如果想让客户密切关注企业,那只能从企业本身的互动内容入手!

我们都知道移动互联网,为什么能吸引消费者,主要是因为企业的内容能够抓住客户的心,能让客户觉得好玩,有意思,愿意分享,或者通过分享,客户能够得到一些实惠的东西,当然客户分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企业和消费者互动,这些内容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这些个性化的内容外,企业的渠道也是非常重要,是通过线上的微信微博空间等等的各种渠道发布呢,还是通过线下的自有渠道,如 DM 单子、包装、还是通过报纸、电视等发布呢?如果渠道多一些,那消费者接收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这样也会影响企业和客户的互动。

简单的说,想要让客户和企业结合到一起,我们需要企业能结合当下的热点或者企业的特色,推出企业个性化的各项活动,并且通过更多的渠道,让客户能够接收到,只有这样的互动,才有可能成功。

刘先生:借用 Dan Roam 的三条原则:
1. Tell the truth;
2. Tell that truth with a story;
3. Tell that story with pictures.

第三个,是我借花献佛的观点,无非是把墙外的东西搬到墙内而已。这三个要点看似简单,却值得深思,直戳要害。一个产品和服务要让用户 High 起来的基石,是“真实”。不是从这一点出发,后面的伎俩都是适得其反,欲盖弥彰,甚至是本末倒置。再看“故事”,成功的电视广告几乎都是在几秒钟之内营造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这远比脑白金广告中跳广场舞的老两口,来的优雅。有了情节,就有了吸引,就有了情结。American Girl 一系列产品的成功就归功于讲故事,故事中有形的东西,就是推给消费者购买的商品,而为大小女孩们营造的特有的 Party 聚会,便是从情感上的俘获。

我们说老谋子拍的电影很有画面感,看看他画的故事板就知道了,那一幅幅故事图简直就是油画。即使是姜文画得惨不忍睹,他也得画,而且画得居然还那么自信。一字千金,一图千言。絮叨半天,不如画一张图,一切明了。回到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学英语课上老师讲解 between 这个词时,用的就是画画。他在黑板上同一水平的位置左右画了两个点,然后让大家拿出纸笔各自 Draw a line between dot A and B 结果是非常出人意料的,一部分同学画的是水平线连接了 A 点和 B 点,另一部分同学画的是垂直线,恰好竖在两个点中间。正确的答案好像是垂直线。现在想想,哪个答案正确并不重要了,而是如果不画的话,这个分歧有多大?

Dan Roam 的三条原则正是他在工作交流中总结的经验,尤其在演讲 Presentation 的时候,从“真实”出发,让讲述富有故事感,辅以图画来确认、简化、强化和画龙点睛。为什么我用“图话”来对应 Picture 这个词,而不是用“图片”或“图画”?因为这里强调的是“手绘”,通过画娓娓道来,而不是谷歌百度之后的复制粘贴。这个手绘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有演讲者理解的过程。如果画不清楚,何以讲清楚?Roam’s lively visual style, hand-drawn pictures, and vivid text will help regular people overcome anxiety, carry out a vision, and perform a little magic.

(如果文中的链接打不开,请翻墙)

世界万物都是“平的”了吗?Is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flat?

当十年前托马斯·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时候,一部分人讽刺这本书是“把人们已经知道的事情说一遍,然后换个方法再说一次,最后还要多说一回”的流行读物,很大原因是当时人们并不能真切的从身边感受到这个“平”。

从个人的角度来理解,也许不够宽泛和深刻,但还是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1. 从设计的角度,如果留意智能手机的 UI(界面),你会发现 iPhone 的图标越来越简单扁平了,去掉了拟物的立体效果,淡化了阴影效果,只保留趋近单色的过渡色来稍稍体现层次感。更进一步地,安卓和 Win8 的 Metro 界面直接就用了单色;

2. 从开发的角度,在飞速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再也负担不起近乎完美地规划完整个复杂的 App,再去动工了,而是“小而美”的开始,用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方法快速完整地完成第一版,然后敏捷开发,不断迭代,逐渐走向成熟和强大。这里的“平”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产品的周期大大缩短了;

3. 从管理的角度,我们也在扁平化,小米的管理被称作是“毁三观”的:没有KPI、中间管理层很少、不开会,甚至做出的决策都不发邮件。工程师必须面对用户,必须在微博、论坛、线下等渠道与用户沟通。这里的“平”我们可以理解为,最大程度地去除中间过渡层,最大程度地直接渗透到用户当中去。

“平”在我理解,是一个围绕事物本质不断和最大化地简化发现、创造、实现和完善的过程。例如看报告,除了与会领导在职公务员会逐字逐句去揣摩,老百姓们握着手机打开新闻 App 绝不会从头看到尾,于是我们看到各种图说新闻、图说报告、图说政策,也就是现在逐渐流行和丰富起来的 Infographic

当然“平”还有角色互融、形式本身即媒体(微博)、内容本身即设计(谷歌的 Material Design)等很多思路和角度去展开和诠释,欢迎大家一起来头脑风暴

(在每一段文字的右侧有一个小加号,大家可以针对那一段直接做评论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