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追上了 IT 的脚步,你才不会落伍 Google Inbox, is Jack in the Box?

从当初的不识字真可怕,到后来的不会英文真可怕,到现在的追不上 IT 的脚步更可怕。你有没有这样觉得?电子邮件是从互联网之初就有的交流工具,原本是从一大堆有用的邮件中找到无用的垃圾删掉,现在却是从一大堆垃圾邮件中找到有用的标注一下。后来 Gmail 有了分类功能,把邮件分成 Primary, Social, Promotion, Updates 和 Forums 几大类,来信可以比较智能地跑到各自分类中。但各种广告邮件通常每次发出的地址都不同,于是不小的一部分还是留在默认的 Primary 里,需要手动拖拽到正确的分类下。除了机器学习得不够完美之外,分类也仅局限于这五类,不能自定义添加更多。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不便。有一种强烈地需求:电子邮件已经远不止于收发一下那么简单了。

Google Inbox 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第一眼被吸引的就是清爽的 Logo 设计。

google-inbox-logo

Inbox 都可以做些什么?

1. 自动化管理,智能学习

进一步扩展了 Gmail 的分类功能,Inbox 可以学会把哪些类似的邮件归为一类,比如:购物回执聚合在一起,银行账单聚合在一起。方便一次性批量处理这些邮件。甚至可以智能学会你指定的聚合方式。

2. 摘要信息,一览无余

通常情况下收到邮件,如果有用,还要再点击才能看到关键内容,无非是看诸如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Inbox 无需你再次点击,即可看到航班信息、包裹派送进度、聚会照片及附件文档等。

inbox-nexus6-500

3. To-do 不只是简单的提醒

Inbox 提供全方位的 to-do 管理:除了适时地发出提醒 Reminders, 还会进一步给你一些小帮助 Assists。比如:去商店买东西的 to-do, 会帮你进一步显示该商店的电话和营业时间;网上订餐了,会自动显示餐馆位置的地图;在线订了飞机票,会自动给出办理自助登机的网址。

bigtopblog_fullres_600px

如果要做的事情太多,看着心烦或者比较久远的事情不需要这么早的提醒,那就让这些 to-do 们睡上一段时间 Snooze 到你认为合适的时间再蹦出来提醒你。

好了,如何尝鲜 Inbox?向这个邮箱发一封信 inbox@google.com 来获得邀请。

教育为宗,不在炫技 More Teaching, Less Tech-ing

大抵每到申请香港大学读书的季节,总会弹出一两个网友咨询 MSc(ITE) 专业的情况,说实话毕业近十年真的不了解行情了,也很久不关注“IT 在教育中的应用(IT in Education, 后用 ITE)”这个话题了。但作为师兄总不能像拒绝广告一样把对方直接拉黑,总得给出点干货建议。多数都是大学期间对 ITE 很感兴趣,但既没有 IT 成果展示和工作经历,也没有接触过教育。拿什么来吸引审阅你材料的教授们呢?东拉西扯地,还好最终还是挤出了一点建设性的指引:列出你对 ITE 的关注点,深入剖析你的思考,虽然没有工作经历和成功案例,但能提出关键性问题,也足以展示你对这一专业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于是找来香港教育局关于资讯科技教育最新消息的网页推荐给来访者,尤其提醒关注第四个资讯科技教育策略咨询繁体 | 英文),对方满意而归。而我读着第四个咨询文件,陷入沉思。

禁不住又向前翻阅了第三个咨询文件,那是七年前 2007 年 10 月的事了,继续向下翻阅,居然还保留着当年我提交的公众意见书 School 2.0: Right People in the Right Seats with the Right Tools 看着这篇麻雀体格的论文,发现当年有些观点,比如 m-learning(手机学习),现在已经趋于实现了。文中提到的 Yacapaca.com 这个网站,因为这篇文章在香港教育界的发布,导致来自香港的访问量猛增,大量的香港教师涌入体验,也不乏教育管理者。现在改版了,与时俱进,在前端友好地运用了响应式设计 Responsive Design。Yacapaca 主要提升了教学中的两大块体验:1)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小问答,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2)强大的作业相关的管理和统计,让老师从纸质作业中解脱。

反观现在热炒的互联网教育,国内的创业者们,无不走在同样的套路上,绕着同一个圈,梦想着构筑一个个新的教与学的生态系统。而 Google Classroom(谷歌教室)

Introducing_Classroom_for_Google_Apps_for_Education

同样在做互联网教育,却只选择了做“作业”这一块。谷歌有强悍的 Youtube 视频站,却并没有纳入 Google Classroom 体系中,只是整合了 Gmail(用来交流)、Docs(分发作业文件)和 Drive(文件归档)。整个系统更多的是利用谷歌现有的功能和资源,而不是样样另起炉灶。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面对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空差正在走向消失,中国教育的顶层设计是不是也应该参照前面香港教育局的咨询文件,对 ITE 在中国的发展给以正确的指引和规范?而不是散落民间商界各自为营地以被收购或者 IPO 为目的的重复建设。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ITE 的核心还是亘古不变地以“教与学”为宗,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在这个“教室”内流传下来的教学方法和惯性,是很难,甚至是几乎不可能被改变和打破的。举个微信的案例吧,一个团队利用微信的接口开发了一个 App 部署到教室内的教学环境,用来完成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演示完毕到了观摩者与 App 开发者问答的环节,一个老师问:“不用这个 App,既然大家都在教室里,直接交流不是更快更方便吗?”开发者语塞。的确,这个 App 只是在炫技,炫耀微信可以做这做那,但老师们并不稀罕。更进一步地,试问学生们希望把教室的场景再搬到教室以外的场景中吗?回到家再看老师上课时的视频?在手机上原本看动画片、日韩剧或脑残剧的时间,用来看数学老师的讲解?除了学霸,我想没有学生会看。但是作业,即便是学渣也得应付完成。利用 Google Classroom 大大提升的就是围绕作业的流程和效率。Classroom was designed hand-in-hand with Google Apps for Education teachers to help them save time, keep classes organized, and improve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IT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能成为老师和学生新的负担,如果与之前的方式相比在效率和效果上不能明显地令人愉悦地提高,还是不要劳民伤财了。